发布时间:2023-01-12 作者: 浏览次数:
2023年1月6日,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学术交流会议以视频方式隆重召开。来自实验室五家成员单位的领导专家与研究生,以及兄弟单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西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内的专家学者近180人参加了本次交流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国家防总防汛抗旱专家、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原督察专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水电风险管理专委会主任万海斌司长做主题报告。
开幕式上,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宗学教授首先介绍了与会专家和会议议程,随后邀请实验室承建单位领导—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左锐副处长和水科学研究院程红光院长致辞。左锐副处长表示,实验室过去一年的扎实工作助力了学校水利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代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表达了对重点实验室工作的肯定与支持,表达了对实验室在徐宗学主任的带领下建设成为代表北京市水平的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团队的希望,并对实验室的共建单位和在实验室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表示衷心的感谢。程红光院长带来了学院在最新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取得B的突破性成绩的好消息,这是自2016-2019年间在徐宗学主任为首的教师和部分硕士研究生们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期待在有博士生加入水利工程学科建设的下一阶段,学科评估向取得A的成绩努力。程院长表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韧性遭受极大考验,极端暴雨干旱交替出现,给社会带来极大影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当今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期待实验室今后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取得更大成绩。
左锐副处长致辞 程红光院长致辞
随后,万海斌司长做了“从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看城市洪涝防治”的学术报告,以管理者的角度分享自己在抗洪救灾工作中的感受,从国务院发布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以外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面临的防洪减灾新格局,分析了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经济含量快速上升、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等新挑战,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视角阐述了我国特大型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策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和举措,特别就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控的重要环节、工作基础、成功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
万海斌司长做学术报告
在重点实验室成员单位交流环节,实验室副主任孟庆义副院长、鱼京善教授、张晓昕副书记、庞博副所长先后主持了随后的学术交流会议。首先,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陈博主任做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报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运行局水务原主管蔡雳总工以报告“综合利用视角下的城市雨水系统规划与设计”介绍了亦庄开发区雨水系统建设的关键点。随后,市水科院总工张书函教高的报告“乡村雨水排除与内涝防治的思考”将防洪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提出希望补足北京市防洪工作的薄弱地带,防灾减灾所李永坤所长的报告“城市洪涝灾害系统化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与应用”梳理了国家和各相关部门对建、防、抢救的具体要求,介绍了首都城市系统化防控实践过程中关于郑州“7.20”特大暴雨移置、精细化洪涝模型建设等成果;我院胡立堂教授以永定河流域北京段为例,利用机器学习和数值模型等方法研究了生态补水问题,彭定志教授的报告“通州区重点区域生态基流分析和保障研究”基于现阶段的主要水环境状况和前期的相关水生态实地调查结果估算了适应通州特点的生态基流;市规划院生态规划所付征垚副所长介绍了规划所近期在北京市中心城区溢流污染治理规划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并以坝河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刘子龙高工介绍了海绵城市实验室合作成果《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的编制过程与主要内容。这些学术报告亮点纷呈,充分展示了实验室成员单位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洪涝问题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一些报告内容互相呼应,促进了各成员单位间在海绵城市建设与解决城市洪涝问题上思想的共鸣。尤其是由实验室徐宗学主任、张晓昕副主任领衔编制的《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北京市地方标准,动员了实验室几乎所有承建单位,也充分彰显了实验室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
交流会视频会议现场
最后,徐宗学主任对参加交流会的各位参建单位的领导、学校与学院领导、实验室成员、兄弟单位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支持和参与即将召开的实验室2022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和后续的系列学术讲座,欢迎校外研究人员和校内研究生进行积极申请实验室的开放研究基金和研究生创新基金。
徐宗学主任做会议总结
此次学术交流会充分展示了实验室成员单位在2022年度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增进了实验室建设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我院与相关单位之间开展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本次学术交流会议的圆满成功,为迎接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的顺利召开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验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学术研究、提升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供稿:黄亦轩)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 邮编:100875
办公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京师科技大厦B座15层;电话:010-58801136;邮箱:hydrocity@bnu.edu.cn
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