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2 作者: 浏览次数:
哈尔滨实验基地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内。地理位置为北纬45°45′,东经126°37′。该位置不仅是重要的科研教学场所,更因其地处高纬度寒地城市环境,成为实验室在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布设的关键室外观测与试验节点。基地获取的气象、水文、生态等一手数据,与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其他区域站点数据共同构成了覆盖不同气候带的城市水循环与海绵技术研究网络,为揭示地理气候差异对相关技术应用效果的影响提供了必要条件。
实验场地分区:
1.水利电力学院实验场地
水利电力学院实验场设有多种仪器,其中包括自循环孔口管嘴实验仪,精度满足教学要求,可测定真空度等;设有自循环伯努利方程综合实验仪,可定性演示和定量测定变管径的测管水头和总水头值及其沿程变化,配有人机交互仿真软件;设有水电比拟实验仪,配置有带XY轴坐标导轨式二维运动测量平台和专用的水电比拟实验控制仪,根据流网确定渗透流量、渗透流速和扬压力;设有自循环毕托管测速实验仪,应用于测定孔口出流流速,测量精度高,可用计算结果检验;设有自循环明渠水力学多功能实验槽,可演示无坎宽顶堰、薄壁堰、宽顶堰、WES型标准堰和闸下出流等水流现象。
2.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设有离心泵综合试验台,用于在不同流量下,测定一组相应的压力、真空和流量计的差压计读数,得出一组泵的流量、扬程、实用功率等数据;设有双套环入渗装置,用来测量水渗入土壤的渗透速度。设有室内饱和渗透系数测定装置,模拟实际环境中的渗透过程,并精确测量渗透系数等关键参数;设有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采用电加热方式进行鼓风循环干燥试验,鼓风干燥就是通过循环风机吹出热风,保证箱内温度平衡;另设有水利枢纽综合模型,总体功能包括(1)地质构造:流域的三维地质结构,水文循环的物理环境;(2)地表水:包括径流、河道、湖泊、井、泉;(3)下水层:包括潜水、承压水;(4)水文循环过程中降雨、入渗、产流及地表水和不同埋深的地下水之间的动态转换过程;(5)陆地水文循环的动态过程。
3.黑龙江大学气象观测站
该观测站配备有翻斗式雨量计、10米自立风杆、百叶箱等专业气象设备,持续开展高精度气象基础数据监测。观测要素涵盖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关键参数。所获取的连续、长期气象数据,可为城市水循环过程研究及海绵城市技术应用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4.寒区水资源安全开发与高效利用工程中心
寒区水资源安全开发与高效利用工程中心位于距省城哈尔滨4.5公里处的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地理位置为北纬45°88′,东经126°58′。根据不同功能规划要求,工程中心分为水文与水资源区、农业水利区、水利工程区、河湖示范区、智慧水利功能区五大部分。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区包括水文野外科学观测场和寒区气象监测场;农业水利区包括水田区的蒸渗仪测试系统和渠系量测水监测系统;水利工程区包括渠道防渗抗冻胀试验场和季节冻土区土壤环境监测试验场;河湖示范区包括松花江呼兰段幸福河湖示范区和河湖教育培训基地;智慧水利功能区包括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河湖长制信息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建设等。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 邮编:100875
办公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京师科技大厦B座15层;电话:010-58801136;邮箱:hydrocity@bnu.edu.cn
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