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8 作者: 浏览次数:
一、总体情况
北京未来科学城位于昌平区南部,北至北六环,南至回南北路,西至京新高速,东至京承高速。规划用地面积约170.6平方公里。北京未来科学城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三个领域,着力打造“两区一心”的空间布局。其中,北京未来科学城东区包括北京未来科学城一期、北京未来科学城二期、北七家成果基地和北七家文化科技服务区,将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中心。北京未来科学城西区包括沙河大学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工程技术创新园、科技服务产业园、先进制造产业园、百善综合配套服务区,将承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汇聚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绿心位于北京未来科学城核心位置,与东、西两区共同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发展格局,如图1、2所示。
经与昌平区水务局、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反复沟通协调,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19年11月30日在未来科学城组织召开了“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未来科学城试验基地揭牌仪式暨海绵城市技术学术交流会议”,标志着重点实验室在未来科学城试验基地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北京建成了南有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有北京副中心、北有未来科学城三个试验基地,开启了实验室野外基地建设新的一页。
图1 北京未来科学城区位图
(a) 昌平区位置图 (b)“两区一心”空间布局
图2北京未来科学城位置图
二、北京未来科学城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北京未来科学城在开发建设之初即秉承低影响开发理念,科学设定“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以多年平均降雨量585mm计)”的总体目标,高标准编制《雨污水排除规划》和《河道治理规划》,率先编制《雨水和再生水综合利用规划方案》和《雨水利用专项规划》;按照100%雨污分流原则,规划建设雨污水管道,中水管网全覆盖,高标准建设日处理能力11万吨的再生水厂;打造3.14平方公里的滨水公园,构建景观湿地系统。
根据区域内开发建设地块、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的比例,未来科学城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
(1)在各开发建设地块内,因地制宜地设置雨水滞蓄及利用设施并适当进行集蓄回用,超标的雨水进入市政管线;
(2)在有条件的公共绿地内因地制宜地设置雨水池,就近将市政管线的雨水接入雨水池进行调蓄和净化利用;
(3)对于城市道路,除配备透水砖人行步道外,还适当设置滞蓄设施和雨水生态沟,实现道路雨水径流的滞、净、排。
以参与北京市科委及国家水专项课题为契机,北京未来科学城打造出面积约5.13平方公里的综合示范区,建成透水铺装地面约60万平方米、道路雨水生态沟约31公里、下凹式绿地约38万平方米,雨水调蓄容积约53万立方米,实现示范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85%的规划目标,如图3-图6所示。
同时,未来科学城还以市政道路及滨水公园主入口为试点,通过在关键排水管网和地块排水出口处加装流量及水质监测设备,为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标准化管理水平,北京未来科学城对区域内所有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实施绿色生态规划管理。
对于教育科研地块,北京未来科学城依据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和昌平区人民政府共同制定的“关于推动未来科学城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园区的工作意见”及有关规划要求,与入驻央企签订绿色建筑建设约定书,明确项目建设中关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调蓄设施等绿色生态指标的要求。
对于商业开发地块,根据《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未来科学城绿色生态规划指标纳入土地供应规划条件的函》,将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内的绿色生态规划指标(6+4项)纳入土地供应规划条件,作为建设单位拿地后开发建设的重要设计条件和依据。
创新绿色生态建设管理机制,推行政府服务与监督并举、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做法,成立专业技术支撑部门,建立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评价模式,持续完善绿色生态标准体系,推进绿色生态规划指标(6+4项)落地实施,推动未来科学城海绵城市建设。
(a) 屋顶绿化 (b)雨水调蓄模块
(c)雨水花园
图3 建设项目海绵设施
(a) 滨水公园一角 (b)滨水公园潜流湿地 图4 滨水公园海绵设施 |
(a) 透水混凝土 (b)高承载透水铺装 图5 城市道路雨水生态沟 |
图6 公共绿地雨水调蓄设施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 邮编:100875
办公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京师科技大厦B座15层;电话:010-58801136;邮箱:hydrocity@bnu.edu.cn
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